路透北京10月14日 - 中国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高于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则高位回落。金融支撑实体经济的同时,表外融资扩张之势略有得到抑制,当月管理层在融资方式上应是“有保有压”。
他们并认为,单月M2增速虽略有回落,然仍高于央行今年调控目标,整体物价在缓慢上升的通道中,限制着政策放松的空间;通胀尚不具备大幅跳升的风险,外围环境又面临不确定性,货币政策或继续维持中性,以便“以静制动”。
“信贷超预期,M2还好,基本符合预期,社会融资总量1.40万亿也有所减少,9月整个的货币信贷数据(M2和社会融资)应该算是温和回落,信贷同比是多增的。”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姜超称。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货币政策基本稳定,如果美国在调高债务上限方面出现问题,中国政策至少不会收紧,但也很难有放松的空间,预计短期内政策应该还是中性的。
中国人民银行周一公布数据显示,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870亿元,高于此前路透6,500亿元的调查中值;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4.2%,与路透调查中值一致。
初步统计,9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40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少2,413亿元,较上月少1,784亿元。
参看M2及新增信贷图表,请点选 link.reuters.com/cut73v
**监管层在融资方式上或“有保有压”**
在8月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非信贷融资爆发性增长后,本月规模则回落。汇票单项更是从上月的增加逾3,000亿元量级变为减少。同期,人民币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有所抬升。
分析师表示,管理层在融资方式上“有保有压”,在保证融资规模总量支持经济复苏的同时,对非标准化融资方式的控制效果在当月数据中有所体现。
分项数据显示,9月住户及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整体的比例约54%。广发银行高级交易员颜岩解读称,该数据反映了经济运行的情况比较稳定。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宏观分析师肖丽表示,8月社会融资结构中,最大的特点是委托贷款和票据规模的放量,这个月都又缩回去了。
她进一步解读称,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管理层有在调结构。信贷占社会融资比例会大一些,因为这一块的监管较严格;非信贷部分控制在延续,因为这边的风险相对会大一些。
姜超则表示,从占比上看,非信贷融资在下降,至少表明融资没有再超常扩张,反映去杠杆还是在进行中。
据路透计算,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比例升至逾56%,为年内第三高;8月该占比为45.3%。
路透并计算出,9月社会融资规模中,委托贷款增加2,235亿元,8月为年内新高2,938亿元;信托贷款1,347亿元,较8月的1,079亿元进一步增加;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较8月减少67亿元,上月为增加3,045亿元。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首席金融市场分析师李刘阳称,不能用信贷来满足的融资需求,主要通过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两种方式进行融资。该两种融资方式和地方政府投资有较紧密联系,若四季度监管当局加强地方政府融资限制,其新增量应该较难保持较高水平。
**货币政策短期料维稳**
业内人士并指出,国内外经济环境决定了短期内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并不大,其或维持中性偏谨慎的基调不变;在“静”中,视情势变化而“动”。
肖丽从M2和M1角度解释了货币政策调整的两难局面。一方面,M2的增速比较高,会带来通胀风险,未来需要进一步控制社会融资规模;然低基数环境下,M1的增速很低,则说明企业流动性比较紧张,或者是其生产扩张预期比较弱。从这个角度看,又不支持紧。
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张兰亦表示,国庆等节日已过,但多数食品价格仍维持上升势头,通胀压力或许会重新进入央行视野,货币政策中性偏谨慎的基调预计不会改变。而在11月份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政策出台的可能性很小。
官方数据并显示,9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8.9%,兴业银行预期在10%左右。
受中秋和国庆“双节”等因素推动,中国9月CPI同比涨幅突破3%创七个月高位。但国内经济低位企稳,意味着总需求对通胀的拉动作用有限,预计整体物价仍将处在缓慢上行通道,并不具备大幅跳升的基础。业内人士认为,近期通胀仍不构成主要矛盾,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也不会改变。
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66万亿美元,高于路透调查中值3.568万亿美元,较6月末的3.5万亿元亦增幅不小。分析师表示,增长除与资金流入情况较好有关外,亦或与投资收益显化有关。
伴随着外汇储备增加的还有外汇贷款。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称,外币贷款的反弹,主要是受9月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借外币还本币比较划算,预期外币贷款四季度继续高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周一大幅收扬并突破6.11元关口,与今日中间价一道,双双创出历史新高。午盘时大行购汇未如期出现,结汇盘无人接手致美元价格暴跌,盘间一度创下6.1073的历史高点。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表示,为应对发达国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带来的冲击,要保证微观经济的活力和弹性,保持政策调整的灵活性。
“结合中国政府此前提出的货币政策既不能松也不紧基调,稳定的政策预期还比较强,”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王洋称,“即使是有美国退出QE等其他外部环境可能发生变化,中国应该也会以对冲性的措施为主,而不会冒然做出方向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