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司地址:杭州市绍兴路湾兜里
邮  编:310004
电话/传真:0571-28892380
E-mail:taiyitouzi@126.com


新闻中心







专栏:中国可能救助高负债的地方政府
来源: 时间:2012-3-6
着中国经济即将结束近年来的高增长态势,本周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能不会有太多的自满气氛。

让我们先忽略这几周来关于中国改革话题的所有讨论吧。来自中国各地的3,000名代表济济一堂,他们真正希望做的是开展一场毫无新意、不受任何质疑的救助行动。

这些预期是在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上周做出一番表态后产生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说,打算出手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目的是不要让贷款违约伤及银行。

去年6月,高达4,640亿美元的中国地方政府坏账这一惊人数字首次浮出水面。这个天文数字似乎与《上海证券报》(Shanghai Securities News)发布的一份报道相符。报道称,(截至去年9月31日)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为人民币9.1万亿元(约合1.44万亿美元),其中仅有65%由现金流所覆盖。

我们应该期待市场对处理这种债务状况做出利好解释,消除中国内地银行业面临的危险。如今,内地银行可以再次专注于贷款业务了。

上周末实际上已有消息称,中国“四大”银行已准备好向合格房地产开发商发放更多贷款,同时也准备提供更多住房抵押贷款。这四家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td.)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td.)。

然而可以说这仍然像是中国式的拖延战略,尽管人们通常认为,凭借逾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能够负担这些贷款。

不过很多分析人士认为,这场救助行动危机四伏。

首先是规模。法国兴业银行(SocGen)早些时候曾认为,考虑到中国内地经济相对于美国经济的规模,中国这场金融救助的规模应为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的1.5倍。该银行警告称,要提防中国发生一场规模类似美国的金融危机。

其次是细节问题。这几周我们听到的消息是,很多贷款将会延期。但延期也是有成本的。银行对放出去的贷款进行延期,它们就不能收回贷款和资金。这有可能会“排挤”新增贷款,并产生现金流问题。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前不久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中国银行业放缓放贷速度是个令人担忧的迹象。2月数据显示,中国内地银行业的放贷速度大幅放缓,据说大型银行上个月头两个星期仅发放了人民币700亿元贷款。1月份中国内地银行贷款总规模为人民币7,800亿元。

一个根本问题是,如果免除政府债务,我们怎么知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下一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然后要求更大规模的救助呢?

这就是为什么救助通常伴随着令人厌烦的条件:想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贷款条件,或是清算人强制要求的资产重组。

巧合的是,有关政府铺张花费的报道以及需要改革的呼声最近不断见诸媒体。《新京报》报道说,政府的公款吃喝开销已经达到了每年3,000亿元人民币,行政支出占中国全部财政支出的18.6%。相比之下,日本的这一比例是2.38%。

上个月中国政府出台了禁止购买外国品牌公务用车的规定。此前曾有报道称,中国官员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购买公务用车的花费达500亿美元。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政府为了免除债务问题而发行更多货币,将会增加通胀的压力。食品价格通胀在中国仍然居高不下,尽管人们预期消费通胀水平正在下降。

退一步讲,还可以想想中国大陆政府想要实现的目标:在救助地方政府的同时,实现信贷支持的房地产和投资泡沫的软着陆。

这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为,因为房地产的调整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的崩溃。许多分析人士仍然预计在新一届政府今年秋季上台前,政府不太可能放松现有的房地产控制。

同时,分析人士正在密切关注着可能出现的经济陷入困境的信号。

瑞士信贷强调了一些更加引人担忧的指标。它说,当前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幅之比与经济增长的急剧放缓一致。

瑞士信贷还提出疑问,为什么在通胀下降、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有所修正时,银行吸收存款仍然困难?此外,在外汇储备下降时,是什么驱动了资本外逃?

一种解释是,随着流动性的收紧,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资本保全模式。上周中国大陆开发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Country Garden Holdings Co., 简称:碧桂园)以折让配股的形式再融资,导致其股价剧跌,就证明了上述解释。

由于银行的资金仍然受到限制,这将会导致人们担忧更多的开发商将采用折让配股或股权增发的方式筹资。

在触底之前情况可能还会变得更糟,因为不是人人都可以获得借贷或救助,这就有可能引发存量房的大幅度降价。

最终做出的任何调整都存在这样的难题,即降价会在多大程度上引发整个市场更大范围的信心瓦解?即便是由政府进行的调整也不例外。

[关闭]
友情链接  太乙投资   祈福许愿网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杭州太乙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